建言献策

聂亚珍、颜永才:关于黄石加快构筑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的建议

发布者:统战部发布时间:2022-03-01浏览次数:317

“十四五”时期是黄石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创新能级的关键期,也是筑石建成长江中游同类城市最具创新活力之城的决胜期。1月19日,市委书记董卫民在调研全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工作时强调,要推动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全链条构建”平台,“产业+人才”体系,全布局建设科创中心、产业研究院、企业研发机构等平台,全要素配置人才政策,资金等资源,努力在“十四五”时期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为抓手,深度融合创新链和产业链,构筑自主可控的产业“新高地”,对加快我市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创新生态培育、推动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分析

“十三五”时期,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规模、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要素集聚、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释放新动能。但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相比,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

1.产业发展能级偏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主要集中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高新技术增加值相对较低,2019年分别只有武汉、襄阳、宜昌的9.32%、38.11%和60.25%,对全市经济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2.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不足,互联网+新业态发展相对滞后。2018年黄石“互联网+”总指数为0.3941,在全国351个城市的位列219 名,在湖北省仅居第八位。

3.产业创新能力不强。全市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不足,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缺少科技创新源头、风险资金和高层次科技人才,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足,优势产业领域技术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

4.产业关联效应较弱。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偏低,没有完全形成产业上下游的协同配套体系,大多是在产品档位、技术层次上的粗略划分,有些产业链条缺失,产品同质化严重,不利于产业的未来长远发展。

二、对策建议

坚持全链融合统筹发展,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及创新集群、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全力实施“铸链工程”,健全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建立“企业出题,高校、科研院所解题,政府协助解题”的新型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全面提升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级。

1.高标准构建产业创新链。坚持产业创新链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及其他组织共建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与企业自愿组建相结合的方式,筛选一批产业规模实力强、产业链条完善、龙头企业支撑突出、发展空间大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以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抓手,全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铸链工程”,集中打造全链条布局的产业创新大平台。

2.实施产业创新链链长制。对经过市创新委审议通过的产业创新链,纳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铸链工程”范畴管理。由市级领导同志担任产业创新链链长,按照“一位市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位处级负责同志、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工作模式,协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发展。制定出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周监测、月调度、季总结、年考核制度。

3.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健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推动产业创新链内企业之间、企业与技术支撑单位之间的联合技术创新。引导建立形式多样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面向行业内企业开展产品设计、研发试验、检验检测、技术推广、技术咨询等服务。探索创新平台实体化新途径,通过平台实体化建设,促进人才、信息、设备、资金、资质、品牌等创新资源紧密结合、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4.引导企业之间“抱团发展”。鼓励产业创新链企业之间以资本为纽带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体,在科技交流、业务整合、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共赢合作。集合产业创新链内优势产品与技术,为行业应用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抱团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打造相对紧密、资源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强化产业创新链品牌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完善绩效考核与动态调整机制。推荐能统筹及引领产业创新链发展的法人单位担任理事长单位,发挥其牵头引领作用。完善产业创新链绩效考核管理,通过考核与评估等手段,对各产业创新链进行定期调整,采取整合或撤销等措施,使各产业创新链的布局与构建保持最优化。对符合条件的产业创新链,市科技部门统筹创新资源,支持其打造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或特色产业基地。

(本文是黄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代表建议市政府系统办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