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此基础上,乡村发展休闲旅游业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黄石有丰富的农业和旅游资源以及优越的交通条件,具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已经形成了楚天香谷、阳新五夫生态园等一批现代休闲农业示范点。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经营项目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有特色、高质量、高效益产品不足,发展模式、功能比较单一,特别是对农耕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传承利用不够,硬件设施建设滞后,软件管理服务不规范,人员总体素质不够高等问题。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意特色主题,凸显特色文化
一是创意主题文化,推行“共享农庄”。转变原来以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为立足点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而是以农产品为原点,以创意为核心,借助文创的力量,实现农业的文创转型,形成多产业联动的品牌体系,整合提升农业产业价值。尽量挖掘当地的资源优势,如民俗文化、古树、村落等。精准定位,体现鲜明主题;二是聚焦五大产业。着力发展水果、水产、中药材、茶叶、蔬菜五大重点农业产业链, 形成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培育和扶持一批有示范效应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个村有一个村的产业特色,一个企业有一个企业的主导产品,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同构建起农业经济的整体框架,在各乡镇逐步形成农户的专业化生产格局,做到大而专,不搞小而全。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助力乡村振兴;三是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农业资源进行板块化、区域化整合,充分利用各地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如大冶依托还地桥临空经济区,大力发展临空食品加工、名贵花卉苗木种植。阳新利用景区资源和环境,加快推进浓绿结合。新港区利用港口优势,发展农产品储备和加工基地)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产业,“近城、靠景、依产(特色农业产业)、沿路”有序布局。区域内部各个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在资源、客源市场形成相互带动、相互补充的良好局面。
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提升竞争力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农产品通过深加工可以提高其内涵及附加值。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初期,加大省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聚焦农产品优势生产区,发挥政府力量,合理规划和扶持农产品生产线或者加工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如果园采取从果品鲜食、保鲜存放、干品制炼到成分提取制作面膜和护肤美容品等一系列的生产、制作和包装技术,可以极大地延伸产业价值链,不仅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效益,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也能有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增强群众参与意识
大力培育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突出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行技术承包、全程托管等服务,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中来,变“政府推动”为“群众主动”。一是培强新型经营主体。如通过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等形式,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二是创新利益联结模式。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发展模式,完善“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农户返租、产值分成”、“4+1”家庭农场(政府定额补助及财政贴息,企业保底回收及担保,银行提供贷款,乡镇协调服务,农户零风险发展)等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充分享受发展红利,主动投入产业发展;三是搭建群众参与平台。在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中,政府负责规划、引导,制定奖补政策、配套基础设施,实行“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群众通过“一事一议”引进业主、成立合作组织或筹资投劳实施。成立由“项目单位、业主、村委会、村民”组成的监督管理小组,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四、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力度
我市现有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等四所高校,拥有很好科研平台和技术力量,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智力资源,一方面继续完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制度,或通过项目合作等形式鼓励高校积极参与进来,加强技术指导;另外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大专院校为乡镇农技机构定向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以及引导学生到乡村和企业实习实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委员提案2022〔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