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刘红日:关于加强地震防范的建议

发布者:统战部发布时间:2022-12-07浏览次数:10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我国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的特点,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统计表明,我国的陆地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5左右,然而我国的陆地地震竟占全球陆地地震的1/3,因地震死亡的人数达到全球的1/2以上。二十世纪全球共发生38.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我国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23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的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导致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踪。比较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的死亡,地震居群害之首。

当前我国在地震应对方面还存在如下不足:

(一)地震带地区学生地震避险、自救教育亟待加强。对强地震区的民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地震反应、避险、自救、演练等方面的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地震带房屋抗震能力不足。当前房屋验收都没有抗震验收环节,房屋的实际抗震质量未经核实,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此外大部分农村自建房因为造价等方面的问题,没有考虑抗震性能还有大量的农村老旧房屋,基本没有抗震性,但仍在使用,一直是强震中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

(三)地震抢险力量需要加强。当前国家专业地震救灾机构为国家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中心和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应对重大和特别重大地震灾害的救灾人数太少。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参与救灾的主要力量多为地方武警官兵,消防队和解放军。我国社会应急力量和基层应急救援力量还处在起步阶段,航空救援、工程抢险、勘测保障等新型救援力量数量不足,全社会参与应急救援的局面还没有完全形成。地震救援力量布局不够均衡,在中西部地震灾害多发区,特别是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等灾害严重省份,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社会应急力量和基层应急救援力量亟待加强。

(四)重大及以上级别地震的应急响应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家应急管理部公布的《“十四五”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规划》规定2025年后国家专业救援队伍接到指令后到达救援现场时间小于8小时,加上灾情确定及协调统一的时间,实际反应时间太长,考虑到黄金救援时间只有72小时,应该进一步缩减反应时间。另外,不同级别的地震造成的灾害程度差别很大,投入的救援力量也大不相同,《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中设定了四个响应级别,但是响应措施中并没有根据响应级别分别设定响应措施,不利于救援力量的组织,分配和调动。现有预案中设定的响应级别中重大和特别重大地震的死亡人数差别不大,不利于针对性组织救援。

为此建议:

(一)加强地震带地区学生地震避险自救教育和演练。

当前,除了四川龙门山地震带的汶川、青川、都江堰等受汶川地震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中小学防震教育做得很好之外,其他强地震带如郯城

营口地震带、华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银川

河套地震带等强地震带区域的防震教育还有待加强。建议国家应急管理部联合教育部将地震灾害教育特别是地震避险教育融入强地震区的中小学地理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定期开展演练,以提高中小学师生的避险能力。

(二)提升强地震带房屋抗震能力。一是在强地震带地区将抗震强度检测纳入新建房屋验收环节,逐步排除新建房屋抗震能力不足的隐患二是在地震发生频繁的强地震区,特别是新疆到云南强地震带一线,以老旧小区改造,危房改造等为契机,对老旧房屋进行加固,提高抗震等级三是由国家住建部统一对强地震区的农村新建住房进行抗震能力专项补贴,以保证农村新建住房抗震能力达到国家标准。

(三)加强地震抢险力量建设。一是以原有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国家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中心为基础,扩充专业救援队伍规模保证能够在武警、消防和解放军以及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有效应对汶川地震规模的强震灾害进行有效的抢险救援工作二是在强震带地区加强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作为地震应急救援人才训练基地的作用,大量培养基层地震救灾专业人才专业救援队伍进行直升机机降技能的训练使其适应恶劣地形条件下的降落迅速将救灾人员、设备和饮用水、食物等投送到灾区开展救援充分发挥救援基地作用三是积极开发专业的设备加强基层救援队伍的专业设备如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直升机,挖掘机,卫星电话以及其他相关设备的配置。

(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震应急响应机制。一是成立独立的地震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在强地震带设立无人机中心,在卫星遥感,地震台网检测的帮助下第一时间确定地震中心以及受灾情况第一时间调动集结救援队伍,调动直升机降至灾区开展救援,要保证《“十四五”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规划》中规定的2025年以后国家专业救援队应该在地震发生后的6小时以内到达救灾现场开展救援二是在出现通信中断的情况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中应该明确规定通信恢复时间进行。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重大地震和特别重大地震判定标准。《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中应该针对四种不同的应急响应级别分别制定响应措施,使响应措施更加精准,更加有针对性三是充分协调并发挥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的作用,让他们以最快速度修通进入灾区的道路,以便救援设备进入灾区。建立国家应急管理部与社会救援力量的联系,充分调动社会救援力量参加救灾,最终实现地震救灾的“全社会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