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屈小妹:“区块链 食品溯源”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建议

发布者:统战部发布时间:2022-12-07浏览次数:10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中共中央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把食品安全提升到事关民族复兴的高度当前公众对于食品安全信息真实透明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食品溯源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还存在短板,特别是传统食品安排追溯存在困难。

究其原因,传统食品溯源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各环节独立,定位责任主体难。由于传统食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各环节相互独立,货物周转售卖次数多,当食品源头出现问题,难以精准定位责任主体,导致食品召回困难。

2、供应链体系规模小,数据上链难。比如,淘宝网、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平台有成千上万个店家,均不具备规模,食品的数据获取困难、上链困难。

3、经营分散,数据监管难。传统食品供应商不同,数据信息标准不同,数据容易篡改,导致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很难确定数据的真实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提出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食品追溯体系。区块链技术具有数据不可篡改、可追溯、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去中介等优点,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食品追溯体系有利于提高追溯效率,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现提出如下建议:

1.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追溯全过程数据追踪。对食品按批次分配唯一的溯源二维码,应用区块链技术将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信息记录到区块上,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传递和共享,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数据追踪。基于区块链数据不可篡改的特点,确保信息真实可信。(1)生产环节:记录食品生产时间、厂商、批号、品质、检验等信息到溯源系统中,并可通过溯源系统追踪该批产品的去向。一旦发生质量问题,产家可将该批产品快速召回。(2)经营环节:商家将物流、交易信息记录到相应的区块链节点上,并进行出库登记,商家和消费者均可根据链上数据了解食品流通全过程以便验证真伪。

2、应用区块链技术定位责任主体。以流通环节为中心,开展食品双向追溯,向前追溯食品来源,向后追溯物流、销售以及食品最终去向等信息。基于区块链上数据,明确监管部门、物流公司、网购平台、餐饮商户等主体责任,进一步定位到具体责任人,促进监管部门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根据区块链上数据,监管部门可迅速找到某个环节出现的安全事故,查证事故原因,及时召回问题食品。

3、细化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区块链上数据以及相应食品安全标准,如ISO 22000食品安全体系认证和HACCP认证,对食品建立相关验证标签进行比对,以此制订食品在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应满足的具体标准和量化指标,从而细化完善《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等法规条款。明确规定第三方平台应承担惩罚性赔偿的责任,对于提供食品溯源信息的第三方平台予以免责,鼓励中小平台和商家将食品信息数据上链,实现“透明供应链”。

4.探索制订地方性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20224月,“重庆农民卖扣碗被判罚5万”在网上引发热议,对于大量自制食品上网售卖而涉嫌“三无产品”存在风险隐患,显示出自制工艺食品迫切需要走上标准有序、合法合规之路。建议支持各地适时出台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法规,鼓励食品和农产品的消费经营者履行相应信息追溯义务。根据当地区块链上食品数据并结合实际情况,分类确定食品追溯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标准,对达到一定规模的食品小作坊加强监管,预防安全隐患。对小微业态的食品生产经营应以“帮”为主,以“管”为辅,制订切实可行的监管策略。

5、鼓励企业参与追溯的积极性。以企业、产品追溯信息和监管部门抽查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建立食品风险自动评价模型,获得食品供应商信用评价数据。在信用管理系统中,公开食品风险评价结果及相关企业的信用评价指数,重点展示风险高、信用低的食品和相关企业,对信用有失的企业给予一定惩戒。基于风险和信用评价结果,促进监管部门及时调整监督抽查计划,做好有关风险防范措施。在风险低、信用高的企业里建设食品追溯管理企业试点,对其产品加贴可追溯认证标识,便于消费者识别,鼓励企业参与追溯的积极性。

6、区块链技术融入食品安全审计。将区块链技术融入审计流程,保持审计大环节不改变,优化细节、提高效率。利用时间戳技术,保证审计数据完整、可追溯、可验证。在审计实施阶段,区块链应用层工作保证信息安全性,并对信息进行考证、反馈,对审查之后的问题进行自动汇总分析。在审计收尾阶段,审计人员通过区块链应用平台获得审计结果的实时记录,随时监控被审计企业,出具定制化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