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文化】一个人·一首歌·一座城

——《小燕子》背后的故事

发布者:统战部发布时间:2025-09-25浏览次数:10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

这首家喻户晓的儿歌《小燕子》陪伴着几代人度过了美好童年,与我们黄石、与我们湖北师范大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一首歌承载着一段青春的回忆,一首歌讲述着一位统战人的故事,一首歌展现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一个献身教育事业的守望者

《小燕子》的词作者王路先生河南确山人,1921出生,2000年去世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师,曾任中国苏轼学术研究会会员、中国《周易》研究会会员1986年离休后享受副级待遇。王路先生曾先后在西北空军机械学院、河南大学医学院、鲁苏皖边区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当过教师,做过报刊编辑。

1957年反右整风运动时,因王路先生刚直不阿的品性以及《小燕子》被认为是消磨斗志充满资产阶级情调的靡靡之音,被错划为“右派”,遣至黄冈南湖农场劳动改造,在“文革”浩劫中再次受到冲击那只歌颂“最美丽春天”的燕子,仿佛也飞入了漫漫长冬

春风再临,燕子归巢严冬过后,王路先生终获平反,回到了他钟爱的讲台上,先后在湖北师范学院学报任编辑历史系主讲教师。他潜心育人、辛勤耕耘,以饱满的热情和感恩的情怀,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文学创作、科学研究之中。王路先生的业绩已被辑《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易学文化大辞典》、《湖北专业技术界名人录》等。

1984年,王路先生加人了中国民主促进会,是黄石民进创建时期具有影响力的骨干会员之一。他积极参政议政,为地方发展、教育改革建言献策。从讲台到议政平台,他始终是一位积极的“建设者”和热忱的“服务者”。即便是离休后,他仍心系教育事业和民进组织建设,守望初心,辍耕不止,发挥余热

一首传唱大江南北的《小燕子》

  王路先生的童年,是在母亲温暖的河南童谣中度过的。“小老鼠,上灯台...”的韵律深植心田。这童趣的记忆,叠加了河南确山老家屋檐下燕子年复一年衔泥筑巢的景象,成为他心中难以忘怀的美好画面

19555月,王路先生因眼疾住院治疗,躺在病床上的他,望向窗外,一只飞过的燕子不禁勾起了童年回忆。彼时,新中国建设如火如荼,工人农民干劲冲天的画面在他脑海中回荡随着“六一”儿童节的临近,一个绝妙的构思涌现:何不让燕子见证这个充满活力的春天和崭新的建设于是,他伏案疾书,一气呵成地创作了《小燕子》等五首童诗。诗中“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的质朴描绘,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黄石乃至全国工业发展的脉动,成为了最生动的童声注解。这些诗作最初刊登在他任教的大冶师范墙报,次年发表于《长江文艺》。

王路先生笔下的诗作《小燕子》,被上海电影厂著名作曲家王云阶慧眼相中。王云阶致信王路,提议共同改编此诗为歌曲。最终,王云阶谱曲,著名演员王丹凤演唱,这首歌曲成为电影《护士日记》的主题曲。“三王”的珠联璧合,使得这只“小燕子”真正飞入了千家万户,唱响大江南北。  

一座拥有点石成金的文化城

《小燕子》这首歌诞生在黄石,唱出城市山水之美、工业文明之美、矿业文化之美,展现了黄石儿女的聪明才智和朴素情感。一座点石成金、一火三千年的城市,又因《小燕子》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吴头楚尾、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江南明珠。这里是矿冶之都,三千多年“炉火”不熄;这里是钢铁之城,中国近代工业发轫之地。这里孕育大国重器,毛泽东1953年、1958年两次视察黄石,“骑毛驴也要去看看!”

荣光属于过去,转型成就未来。“点石成金”是对黄石人敢于改革的点赞、勇于创新的鼓励善于创造的褒扬,也是对黄石矿业文化和工业文明的高度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小燕子》诞生的这座城市,“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成为我国第一批国企改革、转型发展的试验田,一大批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在困境中涅槃重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石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强大作用,广泛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助推黄石高质量发展。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这座古老而文明的城市,正以文化传承利用、文旅深度融合、现代城市转型为新起点,抢抓城市更新发展的新机遇,着力提升城市品位活力,为建成“重要增长极”、奋进“第一方阵”、建功支点建设而奏响最美的春天旋律。